一屉热气腾腾的三河米饺,揭开千年古镇的文化密码;一座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,承载江淮大地的历史脉络。5月15日晚,永利23411集团团委主办的“我为家乡做代言”爱国主义教育品牌活动在学院1307报告厅正式启动。首期主讲人2024级机电一体化8班许强同学以《寻味合肥》为题,带领现场200余名师生走进肥西县三河古镇,在美食与人文的交织中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“青春版文旅推介会”。活动现场掌声迭起,互动频频,青年学子用最质朴的家乡情怀,奏响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乐章。
米饺里的文化密码:小切口讲透大历史
“三河米饺的黄金外皮要用巢湖银鱼吊汤,内馅需取本地白米虾提鲜,这‘一汤一鲜’里藏着淮军故里的漕运往事”,从饮食技艺溯源至1860年三河大捷的历史风云。当PPT展示出米饺制作非遗传承人丁师傅的采访视频时,现场响起一片惊叹——镜头里老人一边揉面一边哼唱庐剧小调的场景,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“食物是文化的活化石”。
随着演讲深入,许强同学将美食地图延伸至文化版图:吴楚争霸时“鹊渚廊桥”上的刀光剑影,明清徽商在“一人巷”里留下的青石辙痕,抗战时期“三河茶干”作为军粮的红色往事……“原来每道小吃都是历史课本的注脚!
建筑中的文明对话:青年视角激活传统基因
杨振宁旧居的“五岳朝天”马头墙,对比分析徽派建筑“四水归堂”布局与楚文化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共通性。同时,一座清代当铺的防火墙设计,和我们《机械设计基础》里的波纹板减震原理异曲同工,引发机电学子强烈共鸣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思维碰撞,正是活动设计的深层用意——让文化遗产成为科技创新的灵感源泉。
品牌矩阵初见雏形:让青春与家国同频共振
“我为家乡做代言”仅是“青春献礼祖国”系列活动的开篇。首讲的成功印证了“以青春语态讲述中国故事”的可行性,当我们读懂了一片瓦、一粒米的来路,脚下的土地就不再是模糊的远方。”这场飘着油香的爱国主义教育课,正在年轻心灵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。(撰稿:吕云逸 审核:李全军 发布:代凤辉)
